悠泳 中国游泳网 最火的游泳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生意不好做?先把品牌基础打好澳门犀利微杂志 SILLYNANOMAG高级鱼胶新西兰深海鳕鱼花胶滋补佳品优购新西兰-100%正品直邮在悠泳投放广告,最高性价比
定制两眼不同度数的高清近视泳镜抢!意大利泳衣泳裤全部半价清货DIANA世界小姐泳衣2折起清货,售完即止!优购新西兰奶粉,澳新直邮最放心结业清仓购物满¥350减¥50
查看: 97306|回复: 1774

[原创] 王东镇的《探索集》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 04: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东镇 于 2012-10-1 04:28 编辑

2955.星系成长说
2012.10.1
昨天看央视科教节目知道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由此想到地球可能会以十倍的速度远离太阳,而太阳会以百倍的速度远离银核!
当然,这是推测,因为没有经过计算。不过,我相信这是事实,因为太阳和地球表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核聚变,而月球表面也可能存在这种局部现象——太阳风不会只影响地球的成长,月球这么大的星体不可能处于完全的真空,而只要微量气体分子或原子存在,就可能与太阳风产生某种程度的核聚变,形成初级化学元素氦3、氦4和锂、铍等。
氦3、氦4也是太阳风的成分之一,“吹”过月球而不留下“痕迹”和化学、物理反应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太空中的星球和星系都存在缓慢的成长过程,这种成长过程表现为星系的膨胀——星球质量和相互距离的增加,及成员的增多。当星系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可能会转变为超新星,发生核裂变,形成大爆炸,接近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的二级星系可能会卷入爆炸,而远离星核(形成星系的一级恒星)的二级星系可能会以极快的速度抛向太空成为新的庞大星系的雏形。
我不相信宇宙形成于一次爆炸,但我相信宇宙中存在爆炸,并在爆炸中形成新的星系的可能。
爆炸中庞大物质转化为基本粒子的同时,可能会有一些“残片”抛向太空,成为新的星系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就是类似太阳系这样的二级星系。所有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庞大星系可能都是由类似太阳系这样的二级星系成长发育而来的,今天的地球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发育成一颗恒星,而月球不过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众多行星之一。太阳系也不会只有九颗恒星,最终可能会发育成另一个银河系。
我不会穷追宇宙的初始,因为宇宙是客观存在,没有初始,也没有界限,起码我想象不到其初始和界限。
我认为:与其为宇宙的初始编造假说,不如分析现实宇宙的发展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将宇宙中的局部现象解释为宇宙的初始更荒谬的了,这是一种科学幼稚,儿童心理,风靡于上帝创世说依然盛行的今天不足为奇。
一次核爆炸可能会形成新的物质,但不会形成星系,因为任何爆炸都是排斥反应,只有相互吸引发生时物质才会聚集为原子、分子、化合物、星球和星系。
核聚变可能连续发生,也可能瞬间终止于某种化学元素。太阳风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距离和密度,也取决于到达星球的大小和其表面物质的成分、密度、厚度。因此,地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核聚变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地球与月球分别由正反两种物质组成,核聚变的产物也会有所区别。
如果银河系主要由正物质组成,太阳系其实主要由反物质组成,不过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正物质,太阳系中的其他主要行星也是正物质,它们的卫星就不好说了,可能是反物质。我的推论来自原子与核外电子的构成和原子与星系的关系,即“原子是缩小的星系,星系是放大的原子。”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01: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3863.我的人生(诗一首)
2017.6.21
八岁养鸡二十只,十岁撑起半个家。
十七不再靠父母,攻读马列去当兵。
工厂大学又九年,政府机关十二载。
转身进入看守所,考察社会另一面。
五十三岁入网坛,立言三千八百篇。
如今六十六岁整,尖端科学谱新篇。
学前辈毕生节俭,敬英雄一世傲骨。
无愧无悔向世界,顶天立地中国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3970.元素结构分析表(再修订稿)
2017.12.5
序号 名称  表层原子量 表层电子量 表层电子缺位  表层结构
1    氕    1(氢同位素)  1       1       1质子
氘    2(氢同位素)  1       1       1质子1中子
氚    3(氢同位素)  1       1       1质子2中子
2    氦3  3              2       0       2质子1中子
氦4  4              2       0       2质子2中子
3   锂6   2(氦4内核)  1       7       1氘
    锂7   3(氦4内核)  1       7       1氚
4   铍7   3(氦4内核)  2       6       1氦3
    铍8   4(氦4内核)  2       6      1氦4
    铍9   5(氦4内核)  2       6      1氘1氚
    铍10  6(氦4内核)  2       6      2氚
5   硼10  6(氦4内核)  3       5      1氘1氦4(锂6)
    硼11  7(氦4内核)  3       5      1氚1氦4(锂7)
6   碳12  8(氦4内核)  4       4      2氦4(铍8)
    碳13  9(氦4内核)  4       4   1氘1氚1氦4(铍9)
    碳14  10(氦4内核) 4       4      2氚1氦4(铍10)
7   氮14  10(氦4内核) 5       3      1氚1氦3、1氦4
    氮15  11(氦4内核) 5       3      1氚2氦4(硼11)
8   氧16  12(氦4内核) 6       2      3氦4(碳12)
    氧17  13(氦4内核) 6       2   1氘1氚2氦4(铍9)
    氧18  14(氦4内核) 6       2      2氚2氦4(碳14)
9   氟19  15(氦4内核) 7       1      1氚3氦4(氮15)
10  氖20  16(氦4内核) 8       0      4氦4(氧16)
    氖21  17(氦4内核) 8       0   1氘1氚3氦4(氧17)
    氖22  18(氦4内核) 8       0      2氚3氦4(氧18)
11  钠23  3 (氖20核)  1       7      1氚
12  镁24  4 (氖20核)  2       6      1氦4
    镁25  4 (氖21核)  2       6      1氦4
    镁26  4 (氖22核)  2       6      1氦4
13  铝27  7 (氖20核)  3       5      1氚1氦4(锂7)
14  硅28  8 (氖20核)  4       4      2氦4(铍8)
    硅29  8 (氖21核)  4       4      2氦4(铍8)
    硅30  8 (氖22核)  4       4      2氦4(铍8)
15  磷31  10(氖21核)  5       3      1氘2氦4(硼10)
16  硫32  12(氖20核)  6       2      3氦4(碳12)
    硫33  12(氖21核)  6       2      3氦4(碳12)
    硫34  12(氖22核)  6       2      3氦4(碳12)
    硫36  14(氖22核)  6       2      2氚2氦4(碳14)
17  氯35  15(氖20核)  7       1      1氚3氦4(氮15)
    氯37  15(氖22核)  7       1      1氚3氦4(氮15)
18  氩36  16(氖20核)  8       0      4氦4(氧16)
    氩38  18(氖20核) 8       0       2氚3氦4(氧18)
    氩40  18(氖22核) 8       0       2氚3氦4(氧18)
19  钾39  19(氖20核) 9       17      1氚4氦4
钾40  19(氖21核) 9       17      1氚4氦4
钾41  19(氖22核) 9       17      1氚4氦4
20  钙40  20(氖21核) 10      16      1氦3、4氦4
钙42  22(氖20核) 10      16      2氚4氦4
钙43  22(氖21核) 10      16      2氚4氦4
钙44  22(氖22核) 10      16      2氚4氦4
钙46  24(氖22核) 10      16      4氚3氦4
钙48  26(氖22核) 10      16      6氚2氦4
21  钪45  24(氖21核) 11      15      1氘2氚4氦4
22  钛46  26(氖20核) 12      14      2氚5氦4
钛47  27(氖20核) 12      14      1氘3氚4氦4
钛48  28(氖20核) 12      14      4氚4氦4
钛49  28(氖21核) 12      14      4氚4氦4
钛50  28(氖22核) 12      14      4氚4氦4
23  钒50  30(氖20核) 13      13      1氘4氚4氦4
钒51  31(氖20核) 13      13      5氚4氦4
24  铬50  30(氖20核) 14      12      1氘3氚1氦3、4氦4
铬52  32(氖20核) 14      12      4氚5氦4
铬53  32(氖21核) 14      12      4氚5氦4
铬54  32(氖22核) 14      12      4氚5氦4
25  錳55  35(氖20核) 15      11      5氚5氦4
26  铁54  34(氖20核) 16      10      2氚7氦4
铁56  36(氖20核) 16      10      4氚6氦4
铁57  36(氖21核) 16      10      4氚6氦4
铁58  36(氖22核) 16      10      4氚6氦4
27  钴59  39(氖20核) 17       9      5氚6氦4
28  镍58  38(氖20核) 18       8      2氚8氦4
镍60  38(氖22核) 18       8      2氚8氦4
镍61  38(氖21核) 18       8      2氚8氦4
镍62  40(氖22核) 18       8      4氚7氦4
镍64  42(氖22核) 18       8      6氚6氦4
29  铜63   2(镍61核)  1       7      1氘
铜65   3(镍61核)  1       7      1氚
30  锌64   6(镍58核)  2       6      2氚
锌66   6(镍60核)  2       6      2氚
锌67   6(镍61核)  2       6      2氚
锌68   6(镍62核)  2       6      2氚
锌70   6(镍64核)  2       6      2氚
31  镓69   9(镍60核)  3       5      3氚
镓71   9(镍62核)  3       5      3氚
32  锗70  12(镍58核)  4       4      4氚
锗72  12(镍60核)  4       4      4氚
锗73  12(镍61核)  4       4      4氚
锗74  12(镍62核)  4       4      4氚
锗76  12(镍64核)  4       4      4氚
33  砷75  15(镍60核)  5       3      5氚
34  硒74  16(镍58核)  6       2      4氚1氦4
硒76  16(镍60核)  6       2      4氚1氦4
硒77  16(镍61核)  6       2      4氚1氦4
硒78  16(镍62核)  6       2      4氚1氦4
硒80  16(镍64核)  6       2      4氚1氦4
硒82  18(镍64核)  6       2      6氚
35  溴79  19(镍60核)  7       1      5氚1氦4
溴81  19(镍62核)  7       1      5氚1氦4
36  氪78  20(镍58核)  8       0      4氚2氦4
氪80  20(镍60核)  8       0      4氚2氦4
氪82  22(镍60核)  8       0      6氚1氦4
氪83  22(镍61核)  8       0      6氚1氦4
氪84  22(镍62核)  8       0      6氚1氦4
氪86  22(镍64核)  8       0      6氚1氦4
37  铷85  25(镍60核)  9      17      7氚1氦4
铷87  27(镍62核)  9      17       7氚1氦4
38  锶84  26(镍58核)  10     16       6氚2氦4
锶86  26(镍60核)  10     16       6氚2氦4
锶87  26(镍61核)  10     16       6氚2氦4
锶88  26(镍62核)  10     16       6氚2氦4
39  钇89  28(镍61核)  11     15       1氘6氚2氦4
40  锆90  30(镍60核)  12     14       6氚3氦4
锆91  30(镍61核)  12     14       6氚3氦4
锆92  30(镍62核)  12     14       6氚3氦4
锆94  30(镍64核)  12     14       6氚3氦4
锆96  32(镍64核)  12     14       8氚2氦4
41  铌93  33(镍60核)  13     13       7氚3氦4
铌94  33(镍61核)  13     13       7氚3氦4
42  钼92  34(镍58核)  14     12       6氚4氦4
钼94  34(镍61核)  14     12       6氚1氦3、3氦4
钼95  34(镍61核)  14     12       6氚4氦4
钼96  34(镍62核)  14     12       6氚4氦4
钼97  35(镍62核)  14     12       1氘7氚3氦4
钼98  34(镍64核)  14     12       6氚4氦4
钼100 36(镍64核)  14     12       8氚3氦4
43  锝97  37(镍60核)  15     11       7氚4氦4
锝99  37(镍62核)  15     11       7氚4氦4
44  钌96  38(镍58核)  16     10       6氚5氦4
    钌97  37(镍60核)  16     10       6氚1氦3、4氦4
钌98  38(镍60核)  16     10       6氚5氦4
钌99  37(镍62核)  16     10       6氚1氦3、4氦4
钌100 38(镍62核)  16     10       6氚5氦4
钌101 39(镍62核)  16     10       1氘7氚4氦4
钌102 40(镍62核)  16     10       8氚4氦4
钌104 40(镍64核)  16     10       8氚4氦4
45  铑103 42(镍61核)  17      9       1氘8氚4氦4
46  钯102 44(镍58核)  18      8       8氚5氦4
钯104 44(镍60核)  18      8       8氚5氦4
钯105 44(镍61核)  18      8       8氚5氦4
钯106 44(镍62核)  18      8       8氚5氦4
钯108 44(镍64核)  18      8       8氚5氦4
钯110 46(镍64核)  18      8       10氚4氦4
钯112 48(镍64核推导)18    8       12氚3氦4

47  银107  3(钯104核)  1      7       1氚
银109  3(钯106核)  1      7       1氚
48  镉106  4(钯102核)  2      6       2氘
镉108  4(钯104核)  2      6       2氘
镉110  4(钯106核)  2      6       2氘
镉111  5(钯106核)  2      6       1氘1氚
镉112  4(钯108核)  2      6       2氘
镉113  5(钯108核)  2      6       1氘1氚
镉114  4(钯110核)  2      6       2氘
镉116  6(钯110核)  2      6       3氚
49  铟113  9(钯104核)  3      5       3氚
铟115  9(钯106核)  3      5       3氚
50  锡112 10(钯102核)  4      4       2氘2氚
锡114 10(钯104核)  4      4       2氘2氚
锡115 10(钯105核)  4      4       2氘2氚
锡116 10(钯106核)  4      4       2氘2氚
锡117 11(钯106核)  4      4       1氘3氚
锡118 10(钯108核)  4      4       2氘2氚
锡119 11(钯108核)  4      4       1氘3氚
锡120 10(钯110核)  4      4       2氘2氚
锡122 12(钯110核)  4      4       4氚
锡124 12(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 4氚
51  锑121 15(钯106核)  5      3       5氚
锑123 15(钯108核)  5      3       5氚
52  碲120 18(钯102核)  6      2       6氚
碲122 18(钯104核)  6      2       6氚
碲123 18(钯105核)  6      2       6氚
碲124 18(钯106核)  6      2       6氚
碲125 17(钯108核)  6      2       1氘5氚
碲126 18(钯108核)  6      2       6氚
碲128 18(钯110核)  6      2       6氚
碲130 18(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 6氚
53  碘127 21(钯106核)  7      1       7氚
碘129 21(钯108核)  7      1       7氚
碘131 21(钯110核)  7      1       7氚
54  氙124 22(钯102核)  8      0       6氚1氦4
氙126 22(钯104核)  8      0       6氚1氦4
氙128 23(钯105核)  8      0       1氘7氚
氙129 21(钯108核)  8      0       6氚1氦3
氙130 24(钯106核)  8      0       8氚
氙131 23(钯108核)  8      0       1氘7氚
氙132 24(钯108核)  8      0       8氚
氙134 24(钯110核)  8      0       8氚
氙136 24(钯112核,无钯112则无解) 8氚
55  铯133 75(镍58核)  27      31     21氚3氦4
铯137 75(镍62核)  27      31     21氚3氦4
56  钡130 72(镍58核)  28      30     16氚6氦4
钡132 72(镍60核)  28      30     16氚6氦4
钡134 72(镍62核)  28      30     16氚6氦4
钡135 73(镍62核)  28      30     1氘17氚5氦4
钡136 74(镍62核)  28      30     18氚5氦4
钡137 73(镍64核)  28      30     1氘17氚5氦4
钡138 74(镍64核)  28      30     18氚5氦4
57  镧138 78(镍60核)  29      29     1氘20氚4氦4
镧139 78(镍61核)  29      29     1氘20氚4氦4
58  铈136 78(镍58核)  30      28     18氚6氦4
铈138 78(镍60核)  30      28     18氚6氦4
铈140 78(镍62核)  30      28     18氚6氦4
铈142 78(镍64核)  30      28     18氚6氦4
59  镨141 80(镍61核)  31      27     1氘18氚6氦4
60  钕142 84(镍58核)  32      26     20氚6氦4
钕143 85(镍58核)  32      26     1氘21氚5氦4
钕144 84(镍60核)  32      26     20氚6氦4
钕145 84(镍61核)  32      26     20氚6氦4
钕146 84(镍62核)  32      26     20氚6氦4
钕148 84(镍64核)  32      26     20氚6氦4
钕150 86(镍64核)  32      26     22氚5氦4
61  钷147 3(钕144核)  1       25     1氚
62  钐144 2(钕142核)  2       24     2氕(存疑)
钐147 3(钕144核)  2       24     1氦3
钐148 4(钕144核)  2       24     1氦4
钐149 4(钕145核)  2       24     1氦4
钐150 4(钕146核)  2       24     1氦4
钐152 4(钕148核)  2       24     1氦4
钐154 4(钕150核)  2       24     1氦4
63  铕151 9(钕142核)  3       23     3氚
铕153 9(钕144核)  3       23     3氚
64  钆152 10(钕142核) 4       22     2氚1氦4
钆154 10(钕144核) 4       22     2氚1氦4
钆155 10(钕145核) 4       22     2氚1氦4
钆156 10(钕146核) 4       22     2氚1氦4
钆157 11(钕146核) 4       22     1氘3氚
钆158 10(钕148核) 4       22     2氚1氦4
钆160 10(钕150核) 4       22     2氚1氦4
65  铽159 15(钕144核) 5       21     5氚
66  镝156 14(钕142核) 6       20     2氚2氦4
    镝158 14(钕144核) 6       20     2氚2氦4
镝160 14(钕146核) 6       20     2氚2氦4
镝161 16(钕145核) 6       20     4氚1氦4
镝162 14(钕148核) 6       20     2氚2氦4
镝163 13(钕150核) 6       20     1氘1氚2氦4
镝164 14(钕150核) 6       20     2氚2氦4
67  钬165 21(钕144核) 7       19     7氚
68  铒162 20(钕142核) 8       18     4氚2氦4
铒164 20(钕144核) 8       18     4氚2氦4
铒166 20(钕146核) 8       18     4氚2氦4
铒167 22(钕145核) 8       18     6氚1氦4
铒168 20(钕148核) 8       18     4氚2氦4
铒170 20(钕150核) 8       18      4氚2氦4
69  铥169 27(钕142核) 9       17      9氚
70  镱168 26(钕142核) 10      16      6氚2氦4
镱170 26(钕144核) 10      16      6氚2氦4
镱171 26(钕145核) 10      16      6氚2氦4
镱172 26(钕146核) 10      16      6氚2氦4
镱173 27(钕146核) 10      16      1氘7氚1氦4
镱174 26(钕148核) 10      16      6氚2氦4
镱176 26(钕150核) 10      16      6氚2氦4
71  镥175 30(钕145核) 11      15      1氘8氚1氦4
镥176 30(钕146核) 11      15      1氘8氚1氦4
72  铪174 32(钕142核) 12      14      8氚2氦4
铪176 30(钕146核) 12      14    1氘7氚1氦3、1氦4
铪177 32(钕145核) 12      14      8氚2氦4
铪178 32(钕146核) 12      14      8氚2氦4
铪179 31(钕148核) 12      14      1氘7氚2氦4
铪180 32(钕148核) 12      14      8氚2氦4
73  钽180 36(钕144核) 13      13      1氘10氚1氦4
钽181 36(钕145核) 13      13      1氘10氚1氦4
74  钨180 38(钕142核) 14      12      10氚2氦4
钨182 38(钕144核) 14      12      10氚2氦4
钨183 38(钕145核) 14      12      10氚2氦4
钨184 38(钕146核) 14      12      10氚2氦4
钨186 38(钕148核) 14      12      10氚2氦4
75  铼185 39(钕146核) 15      11      9氚3氦4
铼187 39(钕148核) 15      11      9氚3氦4
76  锇184 42(钕142核) 16      10      10氚3氦4
锇186 42(钕144核) 16      10      10氚3氦4
锇187 39(钕148核) 16      10      8氚1氦3、3氦4
锇188 42(钕146核) 16      10      10氚3氦4
锇189 43(钕146核) 16      10      1氘11氚2氦4
锇190 42(钕148核) 16      10      10氚3氦4
锇192 42(钕150核) 16      10      10氚3氦4
77  铱191 45(钕146核) 17      9       11氚3氦4
铱193 45(钕148核) 17      9       11氚3氦4
78  铂190 48(钕142核) 18      8       12氚3氦4
铂192 48(钕144核) 18      8       12氚3氦4
铂194 48(钕146核) 18      8       12氚3氦4
铂195 50(钕145核) 18      8       14氚2氦4
铂196 48(钕148核) 18      8       12氚3氦4
铂198 48(钕150核) 18      8       12氚3氦4
79  金197  3(铂194核)  1      7       1氚
80  汞196  6(铂190核)  2      6       2氚
汞198  6(铂192核)  2      6       2氚
汞199  5(铂194核)  2      6       1氘1氚
汞200  6(铂194核)  2      6       2氚
汞201  6(铂195核)  2      6       2氚
汞202  6(铂196核)  2      6       2氚
汞204  6(铂198核)  2      6       2氚
81  铊203  9(铂194核)  3      5       3氚
铊205  9(铂196核)  3      5       3氚
82  铅204 12(铂192核)  4      4       4氚
铅206 12(铂194核)  4      4       4氚
铅207 12(铂195核)  4      4       4氚
铅208 12(铂196核)  4      4       4氚
83  铋209 15(铂194核)  5      3       5氚
84  钋209 14(铂195核)  6      2       2氚2氦4
钋210 14(铂196核)  6      2       2氚2氦4
85  砹210 20(铂190核)  7      1       1氘6氚
86  氡222 24(铂198核)  8      0       8氚
87  钫223 77(钕146核)  27    31       23氚2氦4
88  镭223 77(钕146核)  28    30      22氚1氦3、2氦4
88  镭226 80(钕146核)  28    30       24氚2氦4
89  锕227 81(钕146核)  29    29       23氚3氦4
90  钍232 86(钕146核)  30    28       26氚2氦4
91  镤231 85(钕146核)  31    27       23氚4氦4
92  铀234 90(钕144核)  32    26       26氚3氦4
铀235 90(钕145核)  32    26       26氚3氦4
铀238 90(钕148核)  32    26       26氚3氦4
93  镎237  2(铀235核)   1    25       1氘
94  钚239  4(铀235核)   2    24       2氘
钚244  6(铀238核)   2    24       2氚
95  镅243  9(铀234核)   3    23       3氚
96  锔247 12(铀235核)   4    22       4氚
97  锫247 12(铀235核)   5    21       1氘2氚1氦4
97  锫249 14(铀235核)   5    21       1氘4氚
98  锎251 16(铀235核)   6    20       4氚1氦4
98  锎252 17(铀235核)   6    20       1氘5氚
99  锿252 17(铀235核)   7    19       3氚2氦4
99  锿254 19(铀235核)   7    19       5氚1氦4
99  锿255 20(铀235核)   7    19       1氘6氚
100 镄257 22(铀235核)   8    18       6氚1氦4
100 镄259 24(铀235核)   8    18       8氚
101 钔258 23(铀235核)   9    17       5氚2氦4
102 锘259 24(铀235核)  10    16       4氚3氦4
103 铹260 25(铀235核)  11    15       3氚4氦4
103 铹263 28(铀235核)  11    15       1氘6氚2氦4
104 鈩261 26(铀235核)  12    14       2氚5氦4
104 鈩267 32(铀235核)  12    14       8氚2氦4
105 Db262 27(铀235核)  13    13        1氚6氦4
105 Db268 33(铀235核)  13    13        7氚3氦4
106 Sg263 28(铀235核)  14    12        7氦4
106 Sg266 30(铀235核)  14    12        2氚6氦4
107 Bh264 30(铀234核)  15    11        1氘7氦4
108 Hs265 31(铀234核)  16    10     1氕1氘7氦4(存疑)
108 Hs270 36(铀234核)  16    10        4氚6氦4
108 Hs270 35(铀235核)  16    10        1氘3氚6氦4
108 Hs277 43(铀234核)  16    10        1氘11氚2氦4
108 Hs277 42(铀235核)  16    10        10氚3氦4

109 Mt268 34(铀234核)  17     9        1氘8氦4
109 Mt274 40(铀234核)  17     9        1氘6氚5氦4
109 Mt274 39(铀235核)  17     9        5氚6氦4
109 Mt276 42(铀234核)  17     9        1氘8氚4氦4
109 Mt276 41(铀235核)  17     9        7氚5氦4

110Uun269 35(铀234核)  18     8        1氕17氘(存疑)
110Uun278 43(铀235核)  18     8      1氘7氚5氦4(理论)
111Uun272  3(Uun269核)  1     7        1氚
111Uun281  3(Uun278核)  1     7        1氚(理论)
112Uub277  8(Uun269核)  2     6        无解
112Uub284  6(Uun278核)  2     6        2氚(理论)
   
本表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数据,补充了部分网上数据,依据0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和“氢”、“氦”同位素是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基本结构的认识编制。由于同位素众多,可以形成无数排列组合,本表只选用其中的一种组合,难免有误,敬请谅解。
本次修订主要是增加了“氦3”结构,在“氦4”与“氘”结构的选择中,以“氦4”结构为主,每个元素的表层只保留了最少的“氘”结构。
由于“氕”的燃点较低,同时元素内部结构有中子递增趋势,我不认为它是相对高端元素的内部结构,所以没有考虑“氕”结构,只是个别元素无解时偶尔使用。
考虑工作量,同时鉴于“氦3”在自然界丰度有限,本次修订只对存在贝塔射线元素的相关元素结构进行了修订,如61号元素“钷147”只能衰变为“钐147”,本次修订只对“钐147”的结构进行了相应修订,并由此发现阿尔法射线中可能存在“氦3”结构,因为“钐147”的表层只有一个“氦3”结构。
本次修订以《3834.元素结构分析表(修订稿)》(2017.3.5)为蓝本进行,特此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6 08: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4404.星球层次结构与地震
        2020.8.5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形成规律。如果我们把所有元素的熔点标注在《元素周期表》上,还可以发现各周期元素类似的熔点变化曲线:从低到高,再到更低的熔点变化,0族元素全部是气体元素。这种熔点变化可能是星球层次形成的物理原因。
除此之外,不同周期元素的形成可能与重力条件和光子密度有关: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宇宙射线的主要物质成分;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主要在地球大气层形成;第三周期元素是地壳和软流层元素,也是地壳和软流层的主要物质成分;第四周期元素是上地幔元素,第五周期元素是下地幔元素(个人看法)。通过核外电子构型分析,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形成,第六周期开始中间层次出现32个质子、中子对结构,化学元素的形成从“钯核”元素再次转变为“镍核”元素。以后周期全部出现类似改变,不能从前一周期元素直接聚变为新周期元素。因此,我认为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能构成所有星球的第一对偶层次,以后每周期元素构成相对独立层次。
星球形成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通过吸收相同星际物质,包括宇宙射线和陨石,相同偏电荷,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继续成长。
分析太阳系:初始太阳系可能只有四颗行星,也就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颗行星都没有卫星。初始太阳可能拥有五个对偶层次,九周期元素,初始层次拥有五周期元素,对偶银核主星某对偶层次的一部分形成。伴随时间的推移,星球的成长,现在太阳拥有八颗行星,两个小行星带;四颗巨行星也各自拥有四颗主卫星,两个小行星带。现在的太阳可能拥有十一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元素。
再看地球:初始地球只有大气层到下地幔的一个对偶层次,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形成。伴随地核的形成,地球有了月球,也就是第二磁场。目前第七周期元素很少,依附第六周期元素形成,相对完整时,就会出现第二月球,第三磁场。
星际关系不是星球关系,而是对偶层次关系,目前还是我的个人看法,源于对天体物理的发展学说和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的认识。
分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没有正反质子形成的原子和分子结构,也就没有正反物质统一形成的星球。原子的离子形态和分子形态使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两种物质星球对偶聚集组成星系。原始星球只有“氢”、“氦”两种太空元素,通过元素重组,也就是“大爆炸”和超新星爆发,完成元素重组和星系的形成。
恒星表面虽然炙热,核聚变主要是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连续核聚变可能形成非常低的局部温度。例如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与宇宙射线的冲击形成了数千k的高温,到了地球大气中间层就只有摄氏零下45-85度的低温了。不要忘记,所有化学元素都是光子聚变形成的。没有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吸热反应,就没有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的放热反应。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吸热反应,形成了星球层次。
目前,我们还不能深入星球内部考察星球层次,深源地震说明星球的深层次同样存在相对的刚性结构,对地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浅层地震。
我们都知道蛇蜕和蝉蜕,星球的成长只能通过地震和火山实现。
地球依附太阳存在,太阳依附银核存在。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轨道却可能是悬臂形态,接受银核宇宙射线的影响变化极大!间接影响地球的成长发育。
还有,太空物质和能量的分布未必均衡,也会影响地球的成长发育,带来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均衡。
星球内部的核聚变也有经常性核聚变与偶发性核聚变。经常性核聚变产生季风和洋流,推动星球的板块运动。偶发性核聚变带来突发性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
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和地质断裂带附近,因为那些地方是星球层次的薄弱环节。压电反应可能是特有反应之一,带来局部磁场的增强和一系列物候,与地震强度有正比例关系。
我不是职业科学家,也不是地震学家,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地震是灾难性物理现象,主要源于星球的成长,复杂的星际关系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星球形成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通过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成长,同时不断吸纳空间物质壮大自己。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也需要不断吸纳空间物质。
•        同电相聚是星球成长的原动力。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和偏正电荷物质,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和偏负电荷物质,只有单一电子是不能形成光子,产生化学元素的。所以,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是星球成长的必要条件。所幸,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聚集形成的,遵循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有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就会有正负电荷的对偶交流,产生星际磁场,组成系统,产生星系。星系不是万有引杰作,而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的产物。前者只能形成天下归一,后者才有繁星密布。
•        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可能是等量交流,伴随太空正负电荷的分布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星球的成长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成长旺盛,必然地震频发。成长缓慢,地震和火山活动也相对平和。超新星爆发会集中释放大量光子,迅速改变局部太空环境,可能带来影响范围内翻天覆地的星球变化。所以,监测地震要从宏观环境的监测开始。
•        宏观环境还有复杂的星际关系:远日点地球会受到银核与太阳的双重引力;近日点地球会面对太阳排斥力和银核吸引力的双重作用。月球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也不是没有:近地点地月之间相互排斥,主要是地核与月球相互排斥;远地点地月之间相互吸引,也是地核与月球之间相互吸引。太阳系七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是轨道排斥力,而不是吸引力。
•        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可能是等量交流,伴随太空正负电荷的分布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星球的成长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成长旺盛,必然地震频发。成长缓慢,地震和火山活动也相对平和。超新星爆发会集中释放大量光子,迅速改变局部太空环境,可能带来影响范围内翻天覆地的星球变化。所以,监测地震要从宏观环境的监测开始。
•        宏观环境还有复杂的星际关系:远日点地球会受到银核与太阳的双重引力;近日点地球会面对太阳排斥力和银核吸引力的双重作用。月球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也不是没有:近地点地月之间相互排斥,主要是地核与月球相互排斥;远地点地月之间相互吸引,也是地核与月球之间相互吸引。太阳系七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是轨道排斥力,而不是吸引力。
•        地下物质运动会影响地壳的物质运动,产生挤压现象,导致地电异常。某些物质的压电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电场异常可能也是临震标志。类似标志还有地热异常、氡元素异常、小震频率异常、生物反应异常等等,都是需要对比才能发现。所以,资料的积累和分析非常重要。
•        宏观分析,加上微观分析,地震预测还是可能的,只是精准存在难度,因为临界点很难把握,基础工作还不完善。
•        酷暑,说明环境中的光子密度较高,地球内部和外太空的光子密度也会相对较高,新陈代谢就会加快,星球成长也会加快。
•        地壳在形成的时候会发生收缩,留下许多断裂带,有的成为峡谷,有的成为火山通道,地热异常往往与地质断裂带和火山活动相关。板块运动也会产生许多地质断裂带。
•        地球不会蜕皮,只能通过开裂成长,地震与火山就是成长的标志。
•        地球不止一层壳体,每一周期元素都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层次,所以还有深源地震和深层火山通道。深层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不会对地面建筑造成严重影响,却会改变地心压力,间接影响地壳运动。因此,与下地幔化学反应对偶形成的地震云也会间接反映地表物质运动。
•        有朋友认为“地震云”来自“氡”衰变,我有不同看法:“氡”是阿尔法衰变,也就是“氦”粒子衰变,不会释放电子,也不会因此形成地震云。
•        水蒸气是带电粒子,会与地心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对偶运动是完全可能的。不仅如此,空气也会出现类似现象。所以,热带风暴和龙卷风可能显示下地幔正在酝酿和发生局部核聚变!
•        “氡”是地球已知最重的气体元素,形成于内外地核之间,外地核的底层,质量比黄金还要高七个级别,来到地面也是沉在下面,二次、三次衰变才会释放电子,有一个相对长的周期。所以,“氡”异常可能预示地震,不会产生地震云。
•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暖流现象,也与地心物质运动密切相关。所以,酷暑也会带来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
•        电子、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地球才没有成为炼狱,地震与火山活动就是转化的代价。所以,高温与地震是孪生兄弟。
•        星际关系不是万有引力关系,而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的关系。举例来说:银核是正物质星球,太阳等二级恒星必定是反物质星球;它们的行星是正物质星球,行星的卫星还是反物质星球。并且,星际关系不是星球关系,而是对偶层次关系,类似不同层次核外电子与不同层次质子之间的关系。
•        人类一直在寻找反物质,其实反物质离我们很近,月球就是反物质星球,太阳也是反物质星球,太空中我们看到的星星几乎都是反物质星球。因为只有反物质星球辐射正物质宇宙射线,可以被我们看到,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被正物质地球和地球人排斥,所以表现为黑洞。
•        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只有四颗行星,也就是四颗太阳系巨行星,四颗类地行星都是原始太阳形成以后陆续形成的,同时形成的还有太阳系巨行星的四颗主要卫星,遵循的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        所以,星际关系不是星球关系,而是对偶层次关系。
•        举例来说:地球不是与整个太阳对偶,仅仅是地球的初始层次,也就是第一对偶层次(包括大气层、地壳、软流层和上下地幔)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对偶形成,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内外地核与月球对偶形成,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所以,地球拥有两个磁场,两个主要星际关系。
•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分别与太阳的不同对偶层次对偶形成,组成共同磁场。由于同极相向,相互排斥,所以存在轨道倾角。
•        太阳拥有十一个磁轴和十一对磁极,地球只有两个磁轴和两对磁极,地表是地日磁极,还有一对地月磁极我们没有确定。影响地球表面物质运动的只有地日磁场,地月磁场主要影响地核物质运动,间接影响地球表面物质运动。
•        影响星际关系的主要是核力,这是一种远吸、近斥作用力,不是万有引力。形成核力的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所以正原子拥有核外负电子,反原子拥有核外正电子。自由电子再多,核外电子不会增加一个,万有引力就是多多益善了。
•        影响星际关系的还有同电相聚作用力,主要形成原子和星球,间接影响星际关系,星球的椭圆形轨道主要受同电相聚作用力影响。在银河系,银核是主要正电荷引力源,所有正物质星球的远端轨道都受银核影响形成。银核所以不能将它们吞噬,因为它们还有反物质主星吸引,吸引它们的不是万有引力,而是核力。
•        所以,地球面对的星际关系主要是地日关系、地月关系、地球与银核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与八大行星之间的关系。地球与八大行星之间主要是排斥关系。
•        了解了星际关系,天体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源于星球的成长,而星球的成长源于星际物质交流和积累,这是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的过程。所以,地震的风险时刻存在。
•        地震的危害主要集中于强震,一般小震不被人们重视。可小震频发就是危险信号了,可能是强震的前兆。强震的前兆还会有其他方面,如地磁、地电、地热、地下放射性气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等等,甚至包括生物的异常反应和强烈的气象变化,都可能预示强震的发生。所以,平时资料的积累非常重要,通过多种症候的对比,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强震预测。
•        地球不止一个壳体,一个对偶层次,第三周期及以后周期的化学元素都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地质层次,所以地震有浅层、深层之分。震源也会不同,可能是内部膨胀,也可能是应力释放,还有可能是地质塌陷、断裂,甚至是岩浆入侵引发的“水爆”现象。
光子、原子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强烈的核聚变会产生强烈的岩浆运动,对偶产生板块位移和强烈的大气运动。所以,气象变化与地质变化密切相关
•        地下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可能引发大气不同层次的物质运动,因为它们都可能产生偏电荷现象,发生对偶聚集和运动。所以,我主张通过气象变化研究地下物质运动。可是云层只形成于靠近地表的位置,高层气象变化和空气的运动难以观测,地球大气的对流层可能仅仅反映下地幔的物质运动,对地表物质运动的影响是间接的。地球大气不同层次与地球内部不同层次物质运动的对偶关系是否成立,如何对偶,也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知道。我是支持气象变化与地震预测研究的,但是前者反映地下物质运动敏感,后者相对迟钝,甚至没有反应也是可能的。
•        天道酬勤,在地质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建立地震监测网,积累相关资料,可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强震预报。
•        就像原子存在层次现象一样,系统内星球一般都存在层次现象,因为系统内星球全部是庞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存在物质能量的交流和逐步的成长过程。
•        小行星带是系统内星球的孕育过程,可能全部由第一周期元素组成,没有层次现象。一旦融合为一体,就会发生化学元素的重组过程,产生层次现象。一般表现为超新星的爆发,也就是第一周期元素裂变为光子,然后发生化学元素的重组,产生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同时在收缩过程中产生层次现象。
•        分析《元素周期表》不同元素的熔点,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元素的熔点都不相同,并且存在相对一致的变化过程:从低熔点向高熔点元素过渡,再向低熔点元素回归。原子量越大、核外电子构型越是完美的元素熔点越低,0族元素全部是气体元素。
•        核聚变是降温过程,也是光子转化为原子的过程。不同重力条件和光子密度产生不同元素,所以任何系统内星球内部温度都是不同的,存在相对的高温层次和低温层次的演变过程。就像地球表面存在地壳一样,上下地幔之间可能还有相对低温的中间层。
•        星系由正反物质星球对偶聚集形成,才能交流正负电荷和宇宙射线,形成共同磁场,关系类似原子与核外电子。
•        分子现象和离子现象必然产生偏电荷现象,所以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产生磁场和星际关系,而不是万有引力使然。星际关系也不是星球对偶,而是不同物质星球的对偶层次对偶。例如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分别对偶太阳的不同对偶层次形成,只与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组成共同磁场,而不是与整个太阳组成共同磁场、交流正负电荷。所以,万有引力是错误的。
•        星球形成以后会继续成长,可不同对偶层次之间存在相对的壳体结构,也就是相对的低温区间,壳内压力超过壳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现象,它们是星球成长的标志。
•        由于星系形成过程中太空物质基本瓜分完毕,所以星球的成长非常缓慢。空间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也不是均衡的,在不同空间位置星球的成长速度也不相同。所以,星球的成长也不是均衡过程,增加了地震和火山喷发预测的难度。
•        由于同一系统星球的成长发育存在相对的一致性,还要面对超新星现象的周期性问题:所有银河系二级恒星的新行星可能同期形成,它们的新卫星也可能同期形成,同期发生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带来系统内星球一定时期的疯长,甚至毁灭整个星系!我们看到地球表面的破烂不堪,可能不止一次面对超新星的爆发。
•        局部核聚变和局部地壳应力的失衡也会引发地震,所以地震是不可避免的。
•        我们很难预知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地震预测很难。但是应力变化可能引发正负电荷分布的变化,可能发现一些地震的前兆。问题是误判可能带来恐慌和生产生活秩序的破坏,所以很难下决心进行预防。
•        小震密集可能发生大震,地壳缝隙加大可能渗透深层气体元素,还有许多物候可能预示地震,提前预测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准确性难以把握。
•        影响地面最大的是浅层地震,气象反映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的中间层,距离我们太远,难以观察。深源地震可能反映在对流层的气象变化,对我们影响有限,地核地震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通过卫星监测地球大气中间层的异常现象,可能有利于地震预报。
•        人类活动只能诱发小型地震,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与天然地震重合了,也是无可奈何,我还是认为不必杞人忧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0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2956.恒星表面核聚变吸收与释放的物质可能是相等的2012.10.2
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
一、        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有限核聚变,也是连续核聚变。有限性使其没有成为氢弹,在瞬间烟消云散,而连续性是聚变条件没有消失时的必然现象;
二、        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不是消耗自身物质的“燃烧”,而是源源不断的从太空获取基本粒子——可以与其释放物质相对运动而不受影响的基本粒子,核聚变从此开始,氢、氦是核聚变的最初产物;
三、        从核外电子与原子的关系来看,二级恒星可能是与一级恒星相反的物质形成的,二者的差别不过是核外电子的不同。最初的核聚变可能形成正反相等的氢、氦元素,其中的反物质继续参与二级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正物质就会受到排斥成为宇宙射线,俗称“太阳风”,“太阳风”的成分是系统内行星大气的初始成分,而其引发的有限核聚变和化学反应决定了系统内行星大气的基本成分。

氢、氦元素是带有基本粒子特征的化学元素,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化学元素都是由它们组成的,只有它们可以射线的形式出现,而射线是一种物理排斥现象,只有假定恒星表面的初始核聚变产生正反两种物质,才好解释宇宙射线,即“太阳风”的成因。而初始核聚变产生的正反物质相等也是一种假设,完全是从物理对称现象出发,而不对称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几率会小很多,因此有了本文的标题。
本文完全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上,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供网友参考。
不过与传统的恒星与恒星表面核聚变的理论相比有所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06: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957.基本化学元素
2012.10.2
可以射线形式存在、构成所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化学元素,我称其为基本化学元素。已知的基本化学元素只有氢、氦两种,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 1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958.恒星上的氢、氦元素只能存在0.001秒
2012.10.2
看了标题,您就知道这是一篇离经叛道的文章,因为传统的说法恒星是一个氢气球,可供聚变数十亿年。可是想过没有:如果恒星都是氢气球,就会在瞬间演变为氢弹!
我认为:恒星上的氢、氦元素只存在于核聚变的最初阶段,而只要条件允许核聚变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基本粒子到较大质量化学元素的转变过程,氢、氦化学元素作为这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0.001秒,信不信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2959.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2012.10.3
地球的结构分为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地核六部分,地壳以上的部分我们已经相对熟悉,以下的部分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传统观点认为地核由铁元素组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铁元素以后的化学元素来自恒星毁灭以后的碎片,事实果真如此吗?
热核试验表明:只要核聚变的条件存在,核聚变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氢弹爆炸后我们可以发现高端放射性核素的身影。
恒星表面处于持续的高温、高压的热核聚变的环境,即便是大气层底部的大气压力都可能超过地核承受的压力,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即便是所谓高端核素也不过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某些环节。所以,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
我们知道宇宙射线具有一定的密度,主要成分为氢、氦元素,所以形成所谓的“太阳风”。 “太阳风”可以引发地球大气边缘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决定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和部分地表物质的成分,也可以在交汇时产生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和一定规模的星际飓风,形成彗星和小行星,在可能的条件下汇聚成行星,凭借自身压力产生的物质相变形成其他化学元素。
从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相变可能存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星系的形成可能对应相应的层次,而持续的核聚变必定形成星球和星系的膨胀、成长现象,恒星和行星、行星的卫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它们的质量、自转速度和运行轨道,甚至包括形态和二级恒星、行星、卫星的数量。
从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知道某些高端核素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热能,甚至可能终止热核反应,使核聚变转为相对静止的“冷核聚变”,即类似地心的物质相变。所以,不要把恒星想象为内外一样,恒星极有可能是多层次的星球,星核部分的温度甚至可能达到或接近达到绝对零度!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地球上的化学元素,而银河系据说有两千多亿颗恒星,即便每颗恒星对应银核的一个层次,每个层次形成一种化学元素,我们也难以想象宇宙中化学元素的数量。如果地球是由恒星碎片形成的,岂能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那区区的百余种化学元素?所以,深入思考很有必要。
我们不能无端的怀疑,也不能难得糊涂、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努力吧,人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06: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2960.废旧物资回收与垃圾分类
2012.10.3
废旧物资回收是中国特色,垃圾分类是国外引进,哪一个更有生命力呢?显然是废旧物资回收。
当今中国,只要可以卖钱,什么东西都会有人收集,包括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电池。而不论设置几个垃圾箱,如何宣传,国人也没有分类投放的习惯。所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阶段,我们与其劳师动众的花费资金搞什么垃圾分类,不如建立畅通的可利用资源的回收渠道和经济政策。在人们不再为了几个小钱积攒、回收废旧物资的地方,才应该建立和推广垃圾分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 2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2961.通过星系了解主星
2012.10.3
通过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每增加一个质子,就增加一种化学元素;每增加一个中子,就增加一种同位素;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将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扩大到星系形成的分析,就会得出星系的规模不是偶然的结论,进而分析其中的规律性。
首先分析地球的结构与卫星:除去大气层、地壳、地核与上下地幔,地球的内部结构中还有一个中间层,是深源地震的发祥地,应该属于固态,其厚度远远超过地壳。地核应该是地球主磁场的发祥地,中间层应该存在一个分磁场,月球可能就是这个分磁场的产物。火星据说有两个卫星,通过地震了解一下火星有几个中间层,可以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我们就可以大体知道太阳有几个中间层,它们与行星的关系,通过行星的状况了解太阳内部物质相变的发展情况,为行星的运行轨道、倾角、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寻找依据,大体评估太阳化学元素的数量。而太阳系中的那个小行星带,很可能是一颗尚未发育完成的行星(现在的解释倾向行星的瓦解),对应着太阳体内一个正在形成的中间层,冥王星则对应着一个已经形成、规模较小的中间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3: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962.在地球的氧气、氢气层中飞行
2012.10.4
在对流层中各种气体成分是混合的,氮气的比重较大,不利于燃料的燃烧,但空气的密度较高,可以为燃料的燃烧提供相对充足的氧。
平流层中气体的成分应该按比重分布,存在氢、氮、氧气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密度极低,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发动机,达到以较轻负荷获得最高速度的目的。但是到达平流层并不容易,所以普通航空发动机存在飞行高度的极限。
液氧普通航空燃料发动机可以克服对流层超高空氧气缺乏的问题,为航空器获得最高的升限,甚至飞出地球,实现空天飞行。
其在氧气层中飞行可以节省氧燃料,在氢气层中飞行可以节省普通航空燃料,在太空飞行可以依靠惯性,依靠自动分析控制获得最高的经济性。
当然,在氧气层中飞行要考虑对臭氧层的破坏,在氢气层中飞行要考虑超高温(氢气层基本上处于地球大气边缘的高温区、原子聚变区),尽可能的回避白昼,航空器的设计要比普通航空器复杂,但可以实现同一发动机的空天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0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2963.美、俄为何弃月球而奔火星?
2012.10.5
在月球设立空间站相比近地轨道有许多优越性,起码没有那么多太空垃圾和坠落的风险。但是,美、俄为什么都没有在月球设立空间站呢?不适合人类生存,可能是唯一的解释。
这种不适合可能不是一般的不适合,而是生理上的不适合:如果月球由正核外电子的反物质组成,由负核外电子的正物质形成的人类可能难以长期生存。
过去我一直以为正反物质相遇会相互湮灭,并将其列为核聚变的一种形式,现在看来未必如此。但生物敏感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排斥现象,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准备。
星系的形成未必是一种偶然,就像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必定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一样。
自然界有许多自由电子,可核外电子不会多一个,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少一个,离子现象是特例,存在特定的原因。
过去我们一直在寻找反物质,其实二级恒星和行星的卫星可能都是反物质,其形成也类似核外电子的形成,不是一般的“擒获”。
如果以上分析获得证实,将是人类科学的巨大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2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964.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
2012.10.5
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可能是通过正反星系的总量平衡实现的:银河系的性质由占银河系质量百分之九十九的银核的性质决定,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由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组成,仍然属于正物质星系;有正物质星系就有反物质星系,主星为反物质的恒星系统虽然它的二级恒星系统中的恒星可能为核外负电子的正物质,仍然属于反物质星系,而正反物质星系总量上可能是大体平衡的。
正反物质星系的相互转化:正物质星系中的二级恒星系统本来就属于反物质星系,例如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可能主要由负电荷发展而来,银核的毁灭可能使没有一起毁灭的部分二级恒星系统获得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由它们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恒星系统就是反物质星系;反之亦然。
某个系统中正反物质的不平衡与宇宙中正反物质的总量平衡是可以并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7: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965.重拾针灸
2012.10.7
针灸是我当兵时自学的技艺,服务于自己和群众。双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为自己针灸。
复员以后医疗条件好了,针灸也就不用了,转眼已经数十年。
几个月前左臂三角肌开始疼痛,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也许是拉伤,使用某型治疗仪治疗效果不好,就没有再用,试着让其自己恢复,却进行性加重,最近已经不能游泳了,又想起了针灸。多方寻找,今天只花3元人民币就买到一副针灸针,试了一下,还很娴熟,感觉不错,起码不用上医院了!
我名义上也有医疗保险,可医保卡里没有一分钱,除了十种大病可以报销一部分之外看病还得自己花钱,而我一个月的低保金还不够一次看病的支出,甚至不够做一次化验,只能自己想办法。
好在我从小就关注医术,看过许多相关书籍,自学了针灸,身体素质还不错,看守所6年缺医少药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
如今,有了这副针灸针,某些疼痛性疾病可以自己对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0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2966.犯罪学的百科全书
2012.10.9
你读过《红岩》和《在烈火中永生》吗?你知道高墙后面是个什么样子吗?你与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一起生活过吗?你了解检察官、法官、狱警、看守、武警、律师的工作和生活吗?你与他们有过交往吗?你知道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社会黑暗面有多黑吗?
我有幸在两个区级看守所里作为犯罪嫌疑人生活了六年,在省级监狱里作为犯人生活了两年,出狱后又打了十多年的官司,《探索集》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这些体验是一般人难以获得的,只能从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二,而我是人生的经历。
那是意志、智慧、人品、生命力的较量,是一次凤凰涅磐!
很多人可以大难不死,却未必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我熬过来了,还是铮铮铁骨、一身正气、一身清白!
世界上可能没有犯罪学的百科全书,但生活里有、看守所里有、监狱里有、司法实践中有,深入其中才能观察、体验,最直接的观察者就是犯罪嫌疑人、犯人和司法实践者。
有些东西是不能写的,因为存在副作用,神圣后面隐藏的黑暗更是深入其中才能观察体验。
看守所里是不能读书的,只能用心观察和耳闻目睹形形色色的犯罪经历、犯罪心理,包括官方的和民间的,同时忍受来自两方面的折磨。
那是一段难忘的梦魇,刻骨铭心,也获益匪浅,是斗智斗勇,也是比拼生命力!
我走过来了,留下了《探索集》,留下了我的经历和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9 08: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星系很遥远,单身很痛苦。建议楼主平静自己的内心,利用一技之长增加一点自己的收入,生活压力不是太大,心情才会好。另外感觉楼主游泳方面存在着问题,一般瞎游,或运动姿势不对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游泳是愉悦身心,健康自己的运动。希望身体早日康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1: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967.社区活动室
2012.10.13
过去呆在家里除了读书,就是上网、浏览光盘、玩一些小的电子游戏,眼睛十分辛苦。为了身体健康、保护视力,我每天都要上街转两圈,去一次游泳馆。
达到退休年龄以后,我不但解决了低保,也获得了进社区活动室的资格,于是棋牌室成了我的最爱。
每天一早,我是常客之一,打扫完卫生先开几把“别扭”,然后是下棋,或打麻将,接近十点再去游泳。下午,去或不去看情况。
除了棋牌室,还有乒乓球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都是免费开放,但有些自发组织适当收一点钱用于活动经费。我既不唱歌,也不跳舞,乒乓球上不了台面,只好智力游戏,棋牌室是我唯一去的地方。
社区还有老年人大学,主要讲授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技能,遇到兴趣所在也去听听。
过去只有干休所有活动室,如今普通居民区也有了活动室,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上网查了一下,好像退休金里有一笔开支用于老年人活动。当然,还得有人组织和管理,社区这个基层政权组织承担了这个任务,好像还管居民的所有事物,类似物业。
我现在所在的社区有地皮、有房屋,也有了活动的空间,不知其他社区怎样?还有,恐怕区财政也有一定的扶持,不然水电、供暖也是不小的开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3: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2968.我的犯罪纪录
2012.10.13
我是一个拥有犯罪记录的人,据说拥有犯罪记录的人是不能出国的,除非政治避难。
有哪个国家愿意把拥有犯罪记录的人留下呢?上网查了一下,移民国家也不欢迎拥有犯罪记录的人,无怪乎我的一个朋友即将获得“绿卡”了还想着要回国。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我这个经检察机关严格审查“没有刁难过任何人,收过任何单位一分钱,没有这件事,是个好干部。(某办案检察官语)”,管过十几年房地产收费和全市商品房价格没有为自己和亲友要过一间房子,如今不得不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和租房补贴生活的前政府官员的犯罪记录会是受贿罪!和那些与房地产管理不沾边却拥有数套、数十套房子的“清官”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然而却是事实,因此《探索集》里才会有《我之耻,国之辱!》和《共和国司法的悲哀和耻辱》的文章。
真正的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无罪或罪轻的人身陷囹圄,是我与检察官的“杰作”,反映了我们制度上的缺陷,所以制度反腐很重要。
亲情、友情,我不能不顾。既要遵守国家规定帮助亲友纠正错误,惹出事来了也要敢于承担责任,所以我的犯罪记录不能全怪别人。
我的口供虽然漏洞百出,可也煞费苦心,以致今天翻案都很困难,我的会计确实没有白学!
做好人就得付出代价,不过我也要为自己正名,帮助国家堵塞漏洞,所以有了多年的申诉和制度反腐的系列文章。
至于成效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Swim.com ( 粤ICP备05007436号

GMT+8, 2023-3-31 21:32 , Processed in 0.08637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